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纵横 > 新闻快车 > 详细内容
小悦悦事件考验国民的良知和现行制度
发布时间:2011/10/31  阅读次数:8377  字体大小: 【】 【】【

       那一天,18名路人的冷漠为整个民族的人性危机上演了一场真人秀。这场秀令人发寒,令人震撼,令人不禁追问:这些冷漠是如何炼成的?是每个个体出现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机制有着致命的缺失?

      “小悦悦事件”激起全国范围内的道德再思考,同时也把一个朴素的草根人物推向了前台,那就是拾荒老人陈贤妹,面对小悦悦不幸被碾压而伸手救助之手的第19位“路人”。也正因为有了前面18个路人的冷视,大字不识的陈贤妹身上所透射出的“陈贤妹现象”也就更为耐人寻味,催人反省。

      在小悦悦事件上,无论是草根言论还是主流媒体都是在异口同声地高唱道德颂歌,大家都在谴责见死不救的过路人,哀叹这个社会的道德沦丧,有关部门更是跃跃欲试要制定可以问罪“见死不救”的法律。这些用心可能不错,但是会有用吗?可以肯定的是,在唱完了一轮道德颂歌之后,这类事件一点都不会减少。  

      中国人应该是最热衷于道德建设的民族了,自古就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教诲,到了现在更是大家争当道德模范,从“学雷锋”到“五讲四美三热爱”,隔几年就有一位道德高尚的圣人诞生,但是社会道德却看不到什么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贤妹现象”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道德自觉”,“总要有人去帮助”,这是平民群体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最相互的诠释,也正是基于这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道德文化判断,陈贤妹没有因为前面多个路人的无动于衷也袖手旁观,而是义无反顾地出手相助。

   “总要有人去帮助”,道出的是最基本的文化认同,是作为社会人对道德底线的坚守。陈贤妹身处社会底层,却一贯乐于助人,她曾经救援落水儿童的经历,说明了向小悦悦伸手相助绝非偶然,而是“道德自觉”主导行动的必然结果,因为有了这种自觉精神,她考虑的就不是值不值、怕不怕,而是应该和必须。

       其实,危急时刻冷漠围观毕竟只是极个别,现实中不乏陈贤妹这样的“道德自觉”者,比如那雨中守着路边巨款等待警察的两名学生;那在外地做生意,听说好心人反被告上法庭,不远千里赶回做证的目击者;合肥一位热心搭载老太坐“顺风车”的农妇,不幸发生车祸导致老人罹难,四次送去医药费、赔偿费,却一次次被对方子女拒绝;更有人为坚守道德信仰,事前请人作证、先拍照后救人,等等,尽管多少显得尴尬,却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追求道德正义的那份执著。  

       其实,“小悦悦”事件不是哪一个人,哪一群人的耻辱,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耻辱。

       路人的冷漠并非不治之症,曾几何时,我们的国民以热情好客乐善好施闻名于世,为什么如今变得心冷如铁?其实并不是他们想要冷漠,因为谁都知道,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需要救助的对象,他们是丧失的信任,他们不敢相信好人有好报,不敢相信在他们救助了死伤者之后,会得到来自于被救助者和那些本该成为公平象征的人的公平的回报,甚至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不敢相信自己能够做出不计后果救死扶伤的事情。

毕竟,在“救死扶伤”很可能需要承担巨大风险的时代,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冒险的,而一旦发生了恩将仇报的故事,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承受的,每个人都有家庭,有需要赡养或供养的对象,如今的社会,救人就好比一场豪赌,赢了只是平安无事,而输了则可能倾家荡产,谁也不敢也不愿将自己和亲人置于这么一个赌局之上。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去参加一场不知道结局的赌博,即使是我本人,在没有面临当时的情况时,也不敢说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诚然,现实里的确存在极个别好心遭遇恶报、助人为乐反被诬陷讹诈现象,越是如此越需要我们旗帜鲜明、身体力行去占领道德高地,而不能成为我们放弃道德自觉、从此充当看客、主动让出道德阵地的理由。对于那些不道德和冷漠行径,有必要借助道德、正义的力量,去谴责、批判,更需要从制度、法规层面,抑恶扬善更有必要,因为这代表着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取向和文化、文明的方向。最重要的,还是要像陈贤妹那样,不是一味地去批评、抱怨前面那18个人见死不救,而是默默地去做第19个救人的行动者,从自己做起,以捍卫道德和人性的名义,拒绝加入冷漠的队列。

       透过陈贤妹现象,深入开展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文化理念的讨论,辅以世界观教育、制度乃至法律的推动,完全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陈贤妹涌现出来,当人人都争做陈贤妹,或者说当“陈贤妹现象”成为常态,我们的生活不就远离冷漠,充满和谐、温馨吗?  

  综合评论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